葛花解酲(cheng)汤,葛花解醒汤这种药物主要就是理气健脾,就有一定的这种解酒的功效,主要就是用于一些湿伤脾胃,饮酒过度导致一系列的症状的治疗。本文带大家详细了解下。
葛花解酲汤
葛花解酲泽二苓,砂蔻青陈木香并;
姜曲参术温健脾,分消寒化酒湿灵。
【来源】《内外伤辨惑论》
【组成】木香五分(1.59) 人参去芦 猪苓去皮 白茯苓 橘皮去白,各一钱五分(各4.5 g)白术 干生姜 神曲炒黄 泽泻各-钱(各6g) 青皮三分(1g) 缩砂仁 白豆蔻仁 葛花各五钱(各 15g)
【用法】上为极细末,和匀,每服三钱匕,白汤调下,但得微汗,酒病去矣。
观代用法:共为极细末,和匀,每服9g,温开水调下。或作汤剂,水煎服。
【功用】分消酒湿,理气健脾。
【主治】酒积伤牌证,眩晕呕吐,胸膈痞闷,食少体倦,小便不利,大便泄泻,舌苔腻,脉滑。
【方解】本方证因嗜酒中虚,湿伤脾胃所致。酒本水谷之精液酝酿而成,体湿性热,其性懔悍,少饮能通行气血,内助消化,外御风寒,若恣饮无度,脾胃受伤,湿饮内阻,升降失常,而为眩晕、呕吐、胸痞、食少等症。内外分消是治疗酒积之良法。方中葛花为君,甘寒芳香,长于解酒醒脾,其性轻清发散,能使酒湿从表而解。臣以神曲消食和胃,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;蔻仁、砂仁理气开胃醒脾,除痞闷,增食欲;二苓、泽泻渗湿止泻,引酒湿从小便而去。饮酒过多,必伤脾胃,故又以人参、白术补中健脾,干姜温运化湿;木香、青皮、陈皮理气疏滞,以上共为佐药。诸药合用,酒湿得去,诸症自解。
本方的配伍特点:一是发汗和利水并行,以分消酒湿;二是消食理气和补气健脾同用, 以邪正兼顾。
【运用】
1、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酒积伤脾证之常用方。临床应用以眩晕呕吐,胸膈痞闷,食少体倦,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。
2、加减变化 伤酒为病,随人体之阴阳而有寒化、热化之分。若偏寒者,加吴茱萸以温中祛寒;若湿从热化,湿热内盛而见面赤烦热、口渴饮冷等证,又当减去辛燥之品,改用黄芩、黄连等清热燥湿之药。此外,枳椇子善利湿热,解酒毒,酒湿热化者亦可选用。
3、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饮酒过量致醉,或嗜酒成性者。
【文献摘要】
1、原书主治 《内外伤辨惑论》卷下:“夫酒者,大热有毒,气味俱阳,乃无形之物也,若伤之,止当发散,汗出则愈矣,此最妙法也。其次莫如利小便,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,何酒病之有?今之酒病者,往往服酒癥丸大热之药下之,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,是无形元气受病,反下有形阴血,乖误甚矣。酒性大热,已伤元气,而复重泻之,况亦损肾水真阴,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,如此则阴血愈虚,真水愈弱,阳毒之热大旺,反增其阴火,是谓元气消亡,七神无依,折人长命。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,《金匮要略》云:酒疸下之,久久为黑疸,慎不可犯此戒,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,葛花解酲汤主之。”
2、方论选录吴昆《医方考》卷4:“酒食内伤者,此方主之。”“葛花之寒,能解中酒之毒;茯苓、泽泻之淡,能利中酒之湿;砂仁、豆蔻、木香、青皮、陈皮之辛,能行酒食之滞;生姜所以开胃止呕,神曲所以消磨炙腻;而人参、白术之甘,所以益被伤之胃尔。”
【临床报道】
杨氏用葛花解酲汤治疗酒精性肝病31例。结果:临床治愈13例,显效7例,有效4例,无效7例,总有效率77.4%。[杨牧祥,等,解酒护肝饮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观察。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;8(1):59]
【实验研究】
实验研究表明:加味葛花解酲汤按20ml/kg体重(相当于生药量40g/kg)灌胃给药40天,能明照降低四氯化碳和乙醇所致的小鼠谷丙转氨酶(sGPT)升高,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(MDA)的生成,提高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降低,减轻肝脏病理改变.表明该方对肝损伤有防护作用。从而为加味葛花解酲汤应用于临床,改善肝功能,防治肝纤维化,促进受损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。[张启华,等,加味葛花解酲汤对实验性肝损伤的所护作用。中医药研究 1998;14 (2):30]
功效作用
葛花解酲汤是由葛花、木香、橘皮、人参、茯苓和泽泻等中药煎制而成,具有分消酒湿、理气健脾等功效。 1、分消酒湿 葛花寒凉,可解中酒之毒;茯苓、泽泻之淡,能利中酒之湿气;砂仁、豆蔻、木香、青皮、陈皮之辛,能行酒食之滞。故葛花解酲汤具有分消酒湿之效,适用于饮酒过度、头痛心烦等症状。 2、理气健脾 砂仁、寇仁、青皮、木香和干姜可理气温中、健脾助运,以止呕吐、除痞闷;人参、白术和神曲可补脾胃、助消化。故葛花解酲汤具有理气健脾之效,适用于饮酒过度伤及脾胃之眩晕呕吐等症。 不宜同食 1、辣椒 葛花解酲汤含有多种中药材,不宜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食,如辣椒,以免降低其药效。 温馨提示
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配伍葛花解酲汤服用,避免服用过量引起不适。
食用方法
1、煎服 遵医嘱取适量葛花解酲汤中的药材洗净,放入药罐中加入清水煎煮,煎好后服用药液即可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